据报道,截至北京时间5月12日6时30分,美国累计确诊1346163例,累计死亡80297例。
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均发生今年1号洪水。在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科学调度、相关堤防水库的巡查、隐患排查整改以及将来万一出险的抢险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细化方案。
早在2014年5月国务院就曾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苏伟表示,这些项目在提升我国水安全支撑能力的同时,还将对拉动内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月12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二级防汛应急响应并向相关地区发出通知,要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变化,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进一步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民资主要参与的是建设层面,如何参与后期运营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叶建春表示,水利部将在继续做好长江、太湖等南方河流防汛的同时,加强北方地区的防汛准备。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在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方面解读称,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将年均拉动80万新增就业岗位。事实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暴雨给长江流域防汛带来了压力,6月1日至7月9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三问:近期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降雨过程。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马学款提醒说,这与4日至7日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7月4日至10日,重庆、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五问:未来雨带如何移动,防汛压力会否减轻?7月以来,我国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带阶段性北抬。
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二问:近期雨情与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近期南方暴雨之强可见一斑。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那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未来,这样的极端事件会越来越频发,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四问:是否梅雨在作怪?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越来越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据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六问: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愈加频发吗?每一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
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近期南方暴雨之强可见一斑。
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
那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未来,这样的极端事件会越来越频发,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与1998年我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
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记者就此专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研究员黄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等专家,多角度详解近期南方强降雨之凶猛。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
因此,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将应对极端灾害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强化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湖北黄梅、浠水,江西吉安、峡江,湖南隆回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极值。六问: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愈加频发吗?每一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
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四问:是否梅雨在作怪?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越来越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据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
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马学款提醒说,这与4日至7日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原来,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